400-388-6192

博鱼app官方下载汉字讲究书法印刷需要工艺古代文人对书籍的完成度有多严格?

  汉字的结体原本就是不断演变的,富有画意,其书写工具、运笔方法也总是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改善的,很适于表现汉字的

  契刻与硬笔漆书阶段:字形古朴,笔触劲挺,如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瘤文、篆字,篆字还富于装饰美。

  毛笔墨书阶段:书法充分个性化,如汉魏隶书、魏晋以来历代书法家的楷书及草书、行书,无不体现出个性美。

  排版印刷阶段:书体工艺化,如元明以来出现的所谓“匠体”、“宋体”、“仿宋体”,是排版印刷的“预制件”,要求高度的规范、一致,体现出“工艺美”的特有价值。

  自从有了纸书之后,按文字录人方式,大致可分为“写本”与“印本”两个系列:写本即手写本系列。

  两个大类又可细分为稿本(作者手稿)、写本 (作者眷写的)、抄本(书手抄写、复制的)、影写本(后人依样影抄的)等。

  印本有雕版的,又有活字的,活字有泥活字、铅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等,印版有木版、有铜版,还有石版、铅版等,近代又有了玻璃版、锌版、珂罗版之类。

  印本书的字体一开头用的也是手写体,明清以来规范一律的印刷体才逐步占了上风,而当时的巨型丛书、类书仍是以手写体为主。

  就汉字的结体而言,历史上有契文、大篆、小篆、秦隶、汉隶、草书、行书、魏碑、楷书等,结体都不相同。

  夏商时甲骨契文结体松散,文字部件尚未定型,笔画用短小线段拼接,还无所谓“方块”,周代的大篆结体严整,行笔匀称而圆转,字形讲究对称美,易于作图案化处理,富有装饰性。

  这才确定了“方块字”的结构形态,但其笔触有的细、圆、长,有的粗、方、扁,并不一律。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对字形也作了大幅度的“整改”他改大篆为小篆,又改小篆为秦隶。

  简化了运笔走势,只讲横平竖直,不要圆转瘦长了,简化了字形笔画,同时实行全面规范化整合,合并了不少形似的构字部件。

  例如篆书春、秦、奉三个字,其字头原来并不一样,分属于三个原本并不相干的偏旁类别,其部件也不再允许上下左右任意移动、随心更换了,这就稳定了汉字的构形,真正形成了平稳端方的“方块汉字”。

  每个汉字的“外框”的长宽之比为1:1.618,正好是“黄金分割”,很合乎美学要求,这点从李斯写的《琅环刻石》中可以看出来。

  随后汉人在秦隶基础上进一步简化字形结构,形成了汉隶(当时称为“八分”,又称“今文”、“今隶”)和草书。

  到魏晋六朝时,从汉隶中发展出了魏碑体魏碑字结体倾仄,于不平衡中求平衡,富有动感,突破了秦隶、汉隶平稳一律的故套,是美学意识新觉醒的表现。

  与此相先后,又出现了正楷 (正体)、行书等,王羲之父子都以正楷闻名于世。此后汉字的结体式样,就没有太大的变化。

  秦汉以后,汉字的结体稳定了,可写字的风格却是随时而变,因人而异的,“字如其人”,各人的写字风格是不同的,书法家尤其如此。

  用毛笔写字,笔画有提顿转折、挑波按挫的变化,能形成不同的笔势笔意,这就为融入更多的绘画因素提供了可能,为书法艺术的个性化预置了广阔的空间。

  汉末书法家蔡邕和邯郸淳都有书法作品传世,便是书法个性美的初始展现,到了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一大批风格迥异、书法卓绝的大书法家。

  东晋王羲之变章草为真书,推汉隶入正楷,形成了精妙的“楷书”,成为书法史上唯一的“书圣”。

  其子王献之,又以流丽舒展的正楷,正式结束了古拙的汉隶时代,自从二王楷书问世之后即成为中国汉字的主流书体,充分展现出汉字的美学潜质。

  唐人在书法上上承魏晋,下开宋元,涌现出虞 (世南)、欧阳 (询、字率更)、颜 (真卿)、柳 (公权) 等书法大家,宋代则有苏、黄、米、蔡及徽宗等书法大家。

  其中,苏东坡特开书法尚意的一路,苏轼的“版面意识”特强,写字考究整版的“谋篇布白”,把字间留白视为整篇艺术处理的有机部分,从而取得了特殊的美学效果。

  宋徽宗爱绘工笔画,长于运用瘦而劲的线条,形成一种瘦劲书风,创出了瘦金字体。

  至此,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占领了文坛、艺坛,唐及唐以后的抄本、写本甚至雕刻本,往往是以书法名家的书体录入的。

  宋及宋以后的刻书,仍然以手写体为主,即以书法名家的个性化字体为主,为印刷清晰起见,颜真卿体颇受早期雕板者的欢迎。

  宋元人为求得字迹的疏密有度,辨识清楚,墨迹清爽,版印书法又逐步向欧体、柳体倾斜。

  到了元代,赵孟集晋唐书法之大成,他就杂用欧颜而自出心裁,于大楷、小楷、行草、篆隶等无不精通,风格道美俊逸,因而元明刻品多用赵体,世称吴兴体”(赵孟是吴兴人,号松雪)。

  明人宗法于赵体清代以秀媚为尚,所谓“台阁体”,其成就没有超出王羲之欧阳询、赵孟之上者。

  明人郑板桥的书法极妙,个性强烈,别具风格,但不便于刻写字模,因此,这一批明清书法家的字体难以用于印书,特别是活字印书。

  古今中外,凡预制件最重视的就是部件的通用化和工艺的规范化、程式化,而不追求印品的个性风格,于是字体的工艺化就是一个必然趋势。

  南宋民间刻书业中已经出现一种方正粗细都一样的字体,它从楷书变化而来,沿用到元朝,被称之为“宋字”,又称为“匠体”,类似现在的“黑体字”。

  元代“匠体字”字形圆润,吸收了赵孟的一些笔意,适应了“刻板印刷”的需要。

  但正因其是“刻板”,就被书法家们讥笑为“肤廓字样”,认为它只存汉字的外表形态,没了汉字的“灵气”。

  其实,当印刷术已经走上工艺化之路时,只要能提高效率、最大可能地满足印刷的要求、合乎一定的审美标准,它便是好的、美的,应受尊重的。

  匠体是一种工艺化的书体,它的出现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不能拿写本时代对字体的书法美之要求,来硬行套用于印本时代的工艺流程。

  但奈何此时的“匠体”还没有发展成熟,客观地说连“工艺美”也还说不上,所以引来了一众批评,以至于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要求印刷品讲究个性美了。

  汉字的录入,除了讲究结体美、个性美、工艺美之外,就版面而言,还有规范用字的问题,以及避讳、提行、出格等的讲究。

Copyright © 2012-2018 博鱼app官方下载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浙ICP备2020038530号-1